相比于“郁郁乎文哉”的周人,横扫八荒、一统天下的秦人显然对西安的影响更为深刻——山名秦岭,地为秦川,声作秦腔,以至远隔千古,西安人有时还会自称“老秦”。秦人的骁勇善战、众志成城赋予了西安人豪迈剽悍的民风,也塑造出了他们执铁板高唱“大江东去”的“关西大汉”形象。
▲ 将军俑,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为出土兵马俑中级别最高者。
完成统一大业后的秦人,则开始专注于“超级工程”的建设——在地下,秦始皇期待自己死后依然能在另一个世界称霸,因此举全国工匠之力,将秦军的巅峰武力凝结在了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身上;而在地表,由于秦都咸阳的人口急剧增加,秦国的能工巧匠又“赶场”似地跑去修筑规划面积巨大、纵横长达数千米的阿房宫。
▲ 秦始皇陵兵马俑。
然而,这座“天下第一宫”未及建成,耗尽人力、财力的秦王朝就迎来了末日。“戍卒叫,函谷举”,随着群雄入关,秦朝二世而亡,阿房宫也成为了史上最大的“烂尾工程”。但秦朝的覆灭,并不意味着关中地区的战略位置不行。
恰恰相反,假如从军事角度考虑,关中地区北、西、南三面环山,往东则以黄河为天险,可谓“被山带河”;而又在“四塞之中”——东有潼关、函谷关,北有萧关、金锁关,西有散关,南有武关。群山、大河、狭关、隘道使得这片土地易守难攻,且平原上有沃野千里能够自给自足。
▲ 清末老照片。黄河岸边潼关全貌。
“潼关始雄踞秦、晋、豫三省要冲之地,建于东汉建安元年(196年),是关中的东大门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 据说老潼关因三门峡水库被迫搬迁,如今只剩下部分城墙遗址和残垣断壁。”
因此,尽管饱经战火洗礼、政权更替,这片风水宝地上的人却依旧对她充满信心,一次次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;而且,看惯了王朝兴废、千古得失,西安这座古老帝都变得云淡风轻,宠辱不惊。公元前202年,汉高祖刘邦几经权衡,终于还是选择在关中建立汉朝都城,这一次,这座城市有了一个让人至今恋恋不忘的名字: